>   > 消防工程师 “应急使命·2022”高原高寒地区抗震救灾实战化演习解读
“应急使命·2022”高原高寒地区抗震救灾实战化演习解读

“应急使命·2022”高原高寒地区抗震救灾实战化演习系列解读


检验抗震救灾硬实力  展示综合保障软科技

“应急使命·2022”高原高寒地区抗震救灾实战化演习促进抗震救灾能力提升 

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办公室、应急管理部、甘肃省人民政府于5月11日在甘肃省张掖市等地联合举行高原高寒地区抗震救灾实战化演习,代号“应急使命·2022”。 

演习模拟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发生7.5级地震,震中位于甘州区新墩镇新墩村,震源深度约10公里,甘肃嘉峪关、金昌、酒泉、武威等地震感强烈。震区大量房屋倒塌、人员伤亡,道路、电力、供水、燃气、通信中断,山区出现滑坡、崩塌,西气东输管线甘州段发生泄漏并引发爆炸,兰新线中欧班列倾覆,西电东送工程受损,大量游客被困景区,部分村庄形成“孤岛”。  

震情就是命令,时间就是生命,应急管理系统立即启动应急响应。 

闻令而动:各类应急救援力量争分夺秒驰援灾区 

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启动一级应急响应,指挥部领导视频调度中国地震局、甘肃省和张掖市抗震救灾指挥部、甘肃省消防救援总队和森林消防总队,以及内蒙古、青海等地应急管理部门,了解灾情,指导救援,评估研判震情态势。中央军委联合作战指挥中心同步启动应急响应机制,对接抗震救灾任务需求。 

应急管理部研究部署从全国抽调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安全生产应急救援队伍和装备物资,支援甘肃抗震救灾工作。 

此前,甘肃省、西部战区已启动应急响应,紧急部署辖区内消防、军队、公安、通讯、交通、电力、矿山、危化、工程、运输等专业救援力量,以及社会应急力量、志愿者队伍展开抢险救援;成立抗震救灾现场指挥部赶赴灾区,统一指挥协调现场抢险救援行动。 

张掖、金昌、武威等地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迅速集结出动,消防轻骑兵、前突小队率先突入震中。 

各类应急救援力量争分夺秒驰援灾区。民航、铁路、公路等交通运输部门开辟应急力量和物资投送绿色通道。甘肃省启动社会应急力量现场协调中心,为申请到灾区救援的社会应急力量提供信息咨询、高速通行、任务管理、综合保障等支持。军委联合作战指挥中心、西部战区迅速组织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多路立体投送,全速向灾区开进。 

应急处置:着眼实战,立足有效应对高原高寒地区灾害 

这次演习立足有效应对高原高寒地区大震巨灾,按照救援救灾需要全要素、全流程设置相关内容,采取实兵实装实投、实际指挥协调、现场实景实操、远程实景切播、实况视频连续等方式全景式展示。 

在科目设置上,演习以地震常见灾害链为基本蓝本,共设置18个大类科目、41个具体演练科目,分拉动检验、指挥演习、综合演习三个阶段展开。 

拉动检验阶段,全程组织对参演力量的应急准备、快速出动和应急处置能力进行评估,设置接警应急响应、远程机动投送、救援力量展开、野战宿营组织等科目。 

指挥演习阶段,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相关人员,甘肃省和相关市县抗震救灾指挥部相关人员以实际身份参演,按编组进行指挥作业,相关救援队伍按指令展开救援行动。 

综合演习阶段,现场指挥机构带实兵实导实演。基层先期处置环节设置群众自救互救、人员疏散转移、受灾群众生活保障等科目;省内应急力量突入环节设置废墟搜救、伤员救治转运、高层建筑灭火、损毁公路桥梁抢修、矿井事故处置、机场设施抢修等科目;跨区应急力量驰援环节设置跨区力量统筹、救援力量空中突入、大型商业综合体地下空间搜救、铁路隧道坍塌救援、水电站险情处置等科目;高原遇险人员救援环节设置“孤岛”救援救灾、雪山遇险人员搜救、景区被困游客搜救转移等科目;重大基础设施抢修环节设置处置行动决策、西电东送工程抢修、中欧班列倾覆救援、西气东输油气管道泄漏救援等科目。 

与此同时,在甘肃省嘉峪关、酒泉、金昌、武威4个分演习场,重点演练机场设施抢修、矿井事故救援、水电站险情处置、雪山遇险人员搜救等科目。 

创新探索:应急救援新装备新技术纷纷亮相 

在演习现场,“小飞人”升空巡线,全自动焊接输气管道、带压封堵输油管道,70米应急模块化桥架设,垂直钻机钻辟生命维持孔和救生通道等等,诸多新装备新技术亮相。 

多种型号的无人机当空翱翔,更是在通信保障、灾情侦察等方面大显身手。此次演习涉及的地域广,地震烈度6度区以上面积约22万平方公里,同时高原高寒地区呈现海拔高、纬度高、温度低、气压低等特点,通信装备稳定性和可靠性降低。演习中,应急救援数字化战场体系、通信网络仿真推演系统、演习现场物联感知网络等一系列先进通信技术、系统得到采用,打造了“单兵数字化、战场网络化、指挥可视化、救援智慧化”的新型应急救援模式。 

演习坚持实战牵引、问题导向,吸收借鉴青海玉树地震等救援救灾经验教训,按照联合指挥、建制用兵、多方参与、实导实演的方式,研究探索高原地区和高寒条件下救援力量运用、技术战法创新、综合保障方法,突出灾害先期处置和重点灾种灾害、重大基础设施、重要民生目标的抢险救援行动,实战化组织相关抗震救灾指挥机构和应急救援队伍练指挥、练技能、练协同、练战法、练保障,全面检验应急指挥体系、预案体系、力量体系建设成效和基层应急能力建设现状,不断强化全社会应急意识和应急技能,进一步推动应急准备工作落实,筑牢防灾减灾救灾的人民防线。 

在各方面共同努力下,“应急使命·2022”高原高寒地区抗震救灾实战化演习获得圆满成功,充分展示了应急管理体系的特色和优势,达到了提高应急指挥效能和救援合力、推动各地强化抗大震救大灾准备、促进抗震救灾能力提升的预期效果。 

演习系列解读稿之二

直击“应急使命·2022”抗震救灾演习:

多点开花、点线成面

快遣队、轻骑兵、速报员多级联动   

“应急使命·2022”高原高寒地区抗震救灾实战化演习中,震区电力中断、通信基站损毁、公网瘫痪。辖区张掖市消防救援支队前突通信保障分队出动,开展现场侦察,建立卫星通信链路,第一时间上报灾情。甘肃省消防救援总队应急通信保障分队迅速出动赶赴灾区搭建指挥通信组网,调集邻近多个支队同步响应。 

演习现场,应急通信保障科目下达后,甘肃省消防救援总队应急救援快遣队的“猛士”通信指挥车编组作业,架设车载基站、背负和系留无人机基站和3台移动卫星站,建立指挥部与现场指挥员可视化指挥通信网,回传灾害现场音、视、图信号。 

经特种改装的10辆军用三代轻型高机动性“猛士”越野车,包括抢险破障、运兵突击、技术救援、通用方舱、通信指挥、供电等多种车型,适应全天候、全地形、全地域,有效保证 10 小时内抵达省内所有地区。 

应急通信“快”是关键。演习模拟地震灾情发生后,张掖、武威、金昌、嘉峪关、酒泉等地6支“轻骑兵”前突小队携行卫星电话、轻型卫星便携站等装备突入震区侦察震情灾情;12名模拟受灾县速报员迅速向当地政府和应急部门反馈灾情信息。在充分发挥应急救援快遣队作用的基础上,甘肃省消防救援总队在全省范围内定点组建队伍内部与地方“轻骑兵”+“速报员”前突通信队伍,采取地质灾害日常监控、紧急应战、平战结合的方式,在灾害发生第一时间保障应急通讯,形成了“多点开花、点线成面”的应急通讯网络。 

据悉,灾情发生后,地方“轻骑兵”和“速报员”队伍可以第一时间挺进灾区,速报员队伍主要由当地村镇干部、志愿者组成,可以利用配备的卫星电话第一时间进行灾情速报。 

演习系列解读稿之三

直击“应急使命·2022”抗震救灾演习:

雪山遇险人员搜救、建筑倒塌埋压人员搜救.... 

森林消防队伍用专业救援保障更多安全 

“应急使命·2022”高原高寒抗震救灾实战化演习设想的一个场景为,地震造成甘肃武威市天祝藏族自治县马牙雪山发生山体滑坡,导致炭窑沟村道路、电力、通信完全中断,形成“孤岛”,150余名村民被困。 

甘肃省森林消防总队平凉支队组织开展灾情评估、救援力量挺进、被困人员搜救等行动。 

雪山遇险点在海拔3700米左右,队伍只能徒步接近。高原山地地形复杂,山体下段被低矮密灌覆盖、中段被冰川、积雪覆盖、上段主要为裸露岩石和风蚀积雪,人员徒步接近难度较大,利用结组攀登技术才能实现登山目标。根据现场地形,救援人员采取绳索救援技术,成功救出遇险人员,架设转运安全路线,开辟救援通道,将伤员安全送上直升机。 

同时,地震造成一处由单层轻钢结构搭建的滨河集贸市场主体建筑部分损毁,4人被困,1辆货车被埋压。第一时间突入地震核心区域的张掖支队地震救援队利用侦检装备,对灾区进行侦察和全景建模,实时传输灾区画面,为指挥部指挥决策提供一手资料。 

搜索分队同步开展分区评估和标识标记,综合运用人工、犬等搜救技术开展搜索作业,营救分队利用等离子切割机、异向无齿锯等装备对钢结构进行切割,利用顶撑气球、凿岩机等装备打开救援通道并转运伤员。 

据了解,甘肃省森林消防总队参与完成了建筑倒塌埋压人员搜救、矿井事故处置、雪山遇险人员搜救、“孤岛”救援救灾、损毁公路桥梁抢修以及直升机空投救灾物资、转运危重伤员、机降救援等21个演习科目。 

演习系列解读稿之四

直击“应急使命·2022”抗震救灾演习:

架桥车快速架桥 机械清除塌方

军地联合紧急抢修通往灾区公路桥梁 

“应急使命•2022”高原高寒地区抗震救灾实战化演习开始后,“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国道312线K2722+334黑河1号、黑河2号、黑河3号桥坍塌,国道312线K2724+400处发生塌方,通往震中灾区的‘生命线’阻断,救灾人员、物资、机械无法进入灾区,情况十分紧急!”接报险情后,甘肃省公路交通救援队紧急驰援。 

甘肃省公路交通救援队利用无人机、手持GPS等信息化设备迅速评估研判公路损毁灾情,确定桥梁和公路损坏类型、损坏程度、受影响情况,制定处置方案,采用应急快速架桥车架设钢架桥抢通损毁桥梁,使用机械设备清除塌方。 

救援就是与死神较量,就是争分夺秒。针对公路交通震后损失重、抢通难度大的实际,解放军、武警部队接到请求支援命令后迅速出动。甘肃省公路交通救援队使用21米应急快速架桥车在黑河1号桥架设钢架桥,武警第一机动总队某支队在黑河2号桥架设75米应急模块化桥,解放军某部队在黑河3号桥架设51米的重型支援桥,公路交通救援队使用山地挖掘机等机械清除塌方。三支队伍分工明确、配合紧密,在最短时间内成功打通“生命线”,保障了救援人员、物资、车辆快速进入灾区。 

据了解,21米应急机械化桥由应急桥梁和应急架桥车组成,可以在跨度19米以内的江河、沟谷、断桥等上方快速架设应急桥梁,通行宽度3.3米,可以最大通行履带式荷载60吨车辆。作业时,由2人通过遥控操作完成作业,架设(撤收)时间不超过15分钟,具有架设速度快、机械化程度高、自行、自架、自撤等特点,可以快速有效抢通交通要道。 

公路塌方清理中使用的山地挖掘机堪比“变形金刚”,十八般武艺俱全。它最大的特点就是适应全地形的底盘和伸缩式工作装置,能够适应高原、林地、山地等特殊作业环境,还可以搭载不同机具,实现挖掘、灭火、伐木、切割、破碎、钻孔、剪切、打桩等多种作业功能。 

演习系列解读稿之五

直击“应急使命·2022”抗震救灾演习: 

构建应急战术互联网,建设演习数字化战场

打造应急救援新模式 

“应急使命·2022”高原高寒地区抗震救灾实战化演习,从河西走廊西部敦煌到最东端马牙雪山演习现场距离近800公里,海拔从1100米到3000米波动起伏,中间受海拔近4700米大雪山阻隔。同时高原高寒地区呈现海拔高、纬度高、温度低、气压低等特点,造成人员、装备“高原反应”,通信装备稳定性和可靠性降低。面对特大面积“断路断网断电”和装备性能衰减的双重挑战,实现应急指挥通信高效协同,打通应急救援“生命线”的难度前所未有。 

为解决高原高寒大震巨灾应急通信难题,应急管理部综合运用无线通信、卫星通信、融合通信、物联感知、仿真推演、边缘计算等新技术,构建了以智能化指挥调度系统为核心、应急战术互联网为骨干、应急物联感知网为神经的应急救援数字化战场体系,打造了“单兵数字化、战场网络化、指挥可视化、救援智慧化”的新型应急救援模式,实现了演习科学调度、精准指挥、高效救援。 

演习首次运用通信网络仿真推演系统,对灾害现场通信网络环境进行模拟仿真,精准快速生成通信装备部署辅助方案,避免了传统依靠经验架设装备造成的反复作业。根据仿真结果,应急管理部调派两架翼龙无人机飞赴演习区域上空中继点位,快速构建空中应急通信平台,在主演习场和分演习场搭建了应急战术互联网骨干节点,建成了演习专用应急通信高速公路,救援队伍应急战术子网这些国道可动态接入骨干网高速公路,形成随遇接入、韧性抗毁、全域互联的空天地一体化应急战术互联网,实现了跨区域、跨队伍、跨军地协同通信。 

依托车载物联终端等装备构建了演习现场物联感知网络,实时采集监测位置轨迹、车辆工况、生命体征、现场环境等信息,并在应急指挥“一张图”、现场数字化指挥调度系统中多维展示,出现异常时及时提醒,极大提高了救援队员的安全性。物联感知网络实现了战场态势可视化展现,推动救援从宏观向微观聚焦,为领导辅助决策提供有力支撑。同时借助应急资源管理平台、铁塔大数据分析系统,实时获取应急资源信息和灾区铁塔运行数据,实现了应急物资全程监管、溯源和一物一码精细化管理,以及灾区通信情况靶向分析,为精准高效调拨物资、开展应急救援、恢复灾区通信等工作提供大数据支撑。 

演习系列解读稿之六

直击“应急使命·2022”抗震救灾演习:

20分钟架设桥梁 机器人精准焊接

高效应对处置油气管道泄漏 

“应急使命·2022”高原高寒地区抗震救灾实战化演习中,地震造成西气东输二线天然气管道发生严重破裂,高压喷射的天然气发生爆炸起火,引起与其并行的鄯兰原油管道爆炸破裂,大量原油泄露,情况十分紧急。 

事件发生后,油气管道上下游监控预警系统自动截断事故管道上下游阀门,降低管道压力,减少泄漏量。国家管网集团公司立即启动应急响应,调遣武威维修队、酒泉维抢修中心人员,携带抢险设备及物资赶赴现场。国家油气管道应急救援乌鲁木齐队、昆明队、廊坊队迅速集结,前往事发地进行增援。 

泄漏原油持续蔓延,情况紧急,抢险人员立即指挥机械筑堤围堰,防止泄漏原油进入城市管网,避免对附近水域造成污染。一批抢险人员穿好防护装备,携带检测仪器,划定了事故核心区域和抢修作业区域。现场其他人员使用无人机和事故探测机器人,对事故区域进行“空地一体化”监控。 

针对原油管道泄漏部位,抢险人员身穿重型防化服,佩戴正压式呼吸器进入作业现场,指挥吊车作业,通过溢流孔将泄漏油品引至集油坑内,最后使用堵塞对引流口进行封堵。 

与此同时,原油泄漏事故点上下游抢险人员采用不停输带压封堵技术,对事故管道进行封堵隔离,并架设旁通管道,快速恢复原油管道运行。 

在天然气管道应急处置现场,抢险人员操作设备对管道进行冷切割作业,从两端对受损管段进行吊离,对预制好的S弯弯头组合件进行吊装。 

天然气旁通管线需临时焊接180余米,累计焊接28道焊口。抢险人员操作3台全自动焊接设备,开展旁通管道焊接任务。全自动焊接是使用管道自动焊接机器人实施三维立体作业。有了这一利器,很快,焊接工作高精度、高质量完成。 

经过抢险人员的不懈努力,西气东输二线天然气管道和鄯兰原油管道顺利恢复运行。 

演习系列解读稿之七 

直击“应急使命·2022”抗震救灾演习: 

直升机勘验灾情 “小飞人”辅助作业 

在最短时间内修复西电东送线路 

“应急使命·2022”高原高寒地区抗震救灾实战化演习,模拟甘肃省张掖市突发7.5级地震,导致西电东送工程天中线±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线路张掖段某铁塔受损,输电线路中断,引起河西地区光伏、风电设备大面积脱网,情况紧急。 

灾情发生后,国网甘肃省电力公司经过输电全景智慧监控平台分析研判,协调国网通航公司派出直升机对灾情进行空中勘验,并紧急调派应急专家工作组和50人的应急抢修队伍,携带电网抢修装备赶赴灾区。抢修队伍到达现场后立即搭建现场指挥部,并利用卫星通讯车与后方指挥中心互联互通,并根据现场抢修方案,对抢修作业可行性和安全性进行综合评估,根据受损线路情况,利用可视化智能牵张设备、“小飞人”升降装置进行导线抢修恢复工作。 

抢险现场,一台台车辆运来了各类应急抢修物资、材料。现场全体抢修队员立即紧张有序地投入到电网抢修恢复中,“党员先锋队”、“青年突击队”旗帜在抢修现场迎风飘扬。 

“西电东送”不仅肩负保障东中部万家灯火供应的重任,而且还是我国西部清洁能源外送的大动脉,关系到东中部低碳发展的需要。 

±800千伏直流抢修塔高56米、线路档距120米,现场指挥部要求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抢修恢复工作,抢修队员面对铁塔组立技术难度大、高空作业安全压力大,攻坚克难,通过智能牵张放线、无人机抛绳、“小飞人”登塔等先进科技抢险作业技术,有效提升了施工效率,保障了抢修人员的安全。可视化智能牵张设备通过自组网系统在无网络环境下自建设备网络,远程操作、监控受灾环境内导线展放施工,实现了放线集控领域减人50%以上、智能领域提效20%以上,监控领域减人60%以上的重大突破。 

演习系列解读稿之八 

直击“应急使命·2022”抗震救灾演习: 

多方协同作战 力量迅速到位 

中欧班列倾覆机车成功复位 

“应急使命·2022”高原高寒地区抗震救灾实战化演习中,中国铁路兰州局集团公司调度大厅武张调度台电话铃声突然响起:“我是中欧班列X1029次值乘司机,列车运行至兰新线张掖—平原堡间K526处时,因地震造成机车、车辆脱轨,集装箱坠落,司机被困,请求救援。” 

接到中欧班列倾覆的信息后,中国铁路兰州局集团公司立即启动一级应急响应,发布调度命令,组织调动救援队伍、救援设备赶赴现场。公司应急指挥办公室向张掖市政府通报事故初步概况,请求地方应急、消防、公安、交通、医疗等部门支援。 

该公司第一时间成立中欧班列倾覆救援现场指挥部,机务、供电、工务、车辆、货运等专业部门及相关运输站段负责人迅速赶赴救援现场。机务救援队伍投入轨道起重机等大型设备,携带液压起复设备赶赴现场。应急管理部调运汽车起重机协助救援。一时间,铁路、公路运力统筹调动,应急救援队伍、设备以最快速度、最优方案、最佳线路、最得力保障,向救援现场开进。 

各救援队伍相继到达事发现场后,现场指挥部第一时间审定了救援方案,明确分工和救援作业流程。 

各专业救援小组迅速到岗到位。供电救援人员确认接触网已停电,分3个作业小组同步开展接触网拆网作业。车辆、工务、货运救援小组对脱轨车辆、线路状态、坠落集装箱进行检查,机务救援人员对脱轨机车进行检查。各小组检查结果第一时间汇集至现场指挥部,经过研判,救援起复作业展开。 

指挥人员发出指令后,轨道起重机伸缩臂缓缓升起。此次使用的NS1601C型160吨伸缩臂轨道起重机,系我国自主研发、首次投入使用的轨道起重机,在同类起重机中起重力矩最大、吊臂最长。轨道起重机司机操作熟练,其他参与作业人员分工明确,脱轨机车成功复位。 

本次救援涉及多方协同作战,有效检验了铁路与地方救援力量联合作战的能力。 

演习系列解读稿之九 

直击“应急使命·2022”抗震救灾演习: 

米-26直升机从祁连雪山上空飞过 现场投送力量装备 

在“应急使命·2022”高原高寒地区抗震救灾实战化演习现场,1架米-26直升机从祁连雪山上空飞过,机上搭载着50名森林消防救援人员、2台全地形车以及100余套地震救援装备。 

5月11日,“应急使命·2022”高原高寒地区抗震救灾实战化演习在祁连山北麓的甘肃省张掖市举行。此次演习中,空地结合的立体式救援被广泛应用。 

由于震中区域道路损毁,救援力量摩托化机动受阻,应急管理部紧急调派北方护林总站一架米-26直升机赶赴灾区现场开展空中投送。快速将甘肃省森林消防总队特种救援大队50名救援人员、2台全地形车、100余套地震救援装备投送至震中。 

随着地面机组人员的引导,米-26直升机平稳地降落在临时停机坪,森林消防救援人员携带轻型救援装备迅速出舱,2台全地形车快速驶出舱门开赴救援现场。 

据了解,米-26直升机是现役世界最大和最重的运输直升机。最大起飞重量高达56吨,货舱空间超大,在参与救援处置任务时,可以容纳60张担架床,及时高效转运灾区伤员。 

据甘肃省森林消防总队相关负责人介绍,米-26直升机不仅在地震救援中作用明显,在扑救森林火灾过程中,米-26直升机同样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常被用于地空配合和立体灭火战法遏制火势或者处理悬崖火。 

演习系列解读稿之十 

直击“应急使命·2022”抗震救灾演习: 

迅速响应,远程拉动 第一时间为灾区提供全方位医疗救援 

为做好“应急使命·2022”高原高寒地区抗震救灾实战化演习医疗救援任务,按照地震灾害省级一级响应,中国救援队医疗队应急总医院应急医学救援队与甘肃省卫生健康委迅即做出反应,启动了多项应急预案,应急总医院应急医学救援队跨区联合甘肃省野外流动医院、甘肃省紧急医疗救援中心救援队和甘肃省国家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控队三支队伍共同承担起此次实战演习的全方位医疗救援。 

应急总医院选派队员26人,携带35个箱组71台医疗设备以及5G远程会诊系统1套;甘肃省医疗救援力量共106人,专业车辆22台,携带专业设备、药品、器械和车辆,紧急赶赴灾区,搭建前方医院、组织伤员转运、开展现场救治、灾后卫生防疫等工作,第一时间为灾民提供全方位医疗救援服务。 

应急总医院应急医学救援队在灾后第一时间现场快速搭建手术方舱,诊疗方舱的应急救援能力,配备了便携式生命支持系统。在医疗救助过程中,医疗队利用5G传输技术,把被救群众的诊疗参数、生命体征数值显示、现场方舱实时视频画面、受伤位置,以及主刀医生的声音同频进行全部整合,实现了实时远程会诊、诊断治疗及技术指导。 

应急总医院医疗队还设有检验方舱,布置了应急采血箱,临床检验箱组,食品水质快速检验箱组,核酸检测设备等。针对此次演习高原高寒的特点,医疗队配备了高原增压舱、制氧机、防高原病药品等特定环境下的装备物资。 

演习系列解读稿之十一 

直击“应急使命·2022”抗震救灾演习: 

垂直钻机钻辟生命通道  机器人深入险境 

降低救援风险,提升处置效率 

“应急使命·2022”高原高寒地区抗震救灾实战化演习现场展示了56台(件、套)应急救援装备,这些装备智能化、集成化水平极高,让演习观摩人员流连驻足、赞叹不已。 

矿井事故处置项目在金昌市金川镍矿实地展开,模拟地下巷道坍塌并发生火灾、透水等事故。接到险情报告后,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相关专业队伍到场,开展巷道支护、封洞窒息、抽水排险、钻孔救生等行动。与以往不同的是,此次救援采用国际先进的垂直钻机在地面向下钻辟生命维持孔和救生通道。这些装备在降低救援风险的同时,极大提升了灾情险情的处置效率。演习中类似的设备还有,智能可视化牵张设备展放导线、利用“小飞人”升空巡线作业,全自动焊接输气管道、带压封堵输油管道实现管道运行维修两不误等。 

各类抢险救援车辆让人眼花缭乱。多功能运兵车由乘员区、宿营系统、保障系统、装备运输储存系统等组成,能够一次性保障20人次兵员输送,同时保障8人宿营,还能具备部分救援装备的携行运输。涡喷消防车具有对大面积空间火灾扑灭、稀释有毒有害气体及现场照明灯三大功能,喷射水、灭火剂时,喷射距离可达120米;正压送风时有效距离达到200米,可以迅速排除密闭空间、室内大空间烟雾,以及排除和稀释有毒气体、可燃气体等。 

机器人已在应急管理领域广泛应用。小型侦检机器人、重型防爆侦检机器人、全地形内助攻侦察机器人,除了可代替人员进入核心危险区进行气体监测、人员搜救、排爆作业等通用功能外,还各有“绝招”。防爆消防灭火侦察机器人作为特种机器人的一种,采用锂电池电源作为动力源,可使用无线遥控的方式远距离操控进行灭火。